•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在场成员
    • 最新动态
    • 工作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计作品
    • 2024
      东方红幼儿园主入口改造 南方学院附小综合改造 II
    • 2023
      艾儿思幼稚园 金河湾园 南方学院附小 综合改造 I 南方学院附中艺术楼改造 北京大学燕南园茶室
    • 2022
      东方红幼儿园 景观设计 合美湖山园 景观设计 烂缦胡同 82号共生院 艾儿思幼稚园 常青园 龙眼树下的院子
    • 2021
      艾儿思幼稚园 西湖园 百善云计算中心 融融奥森 研学基地
    • 2020
      合美紫龙府园 建筑景观 艾儿思幼稚园 梅溪湖园 艾儿思集团总部 室内空间 东城四合院改造 延庆乡间居所
    • 2019
      霄云路八号儿童馆 艾儿思幼稚园渔人码头园 艾儿思幼稚园 苹果园 艾儿思幼稚园 海上海园 蒂美优儿童舞蹈中心 园上园 乡村民宿
    • 2018
      若蔻亲子餐厅 群星城 艾儿思幼稚园 光谷园 若蔻亲子餐厅 宜家荟聚 香溪 胡家坪遗产村落 度假南山 乌鲁木齐 百仕成办公室改造 丁香舍住宅
    • 2017
      合生霄云路八号 幼儿园 在场建筑 工作室空间设计 百里乡居二期院落改造 沙井胡同四合院改造 西店记忆-II
    • 2016
      艾儿思幼稚园 后湖园 西店记忆-I 百里乡居 大石窑客栈 罗汉石村院落改造
    • 2015
      万科 V咖啡 西安 云层办公楼 儿童岛 御贝将府幼儿园-绿院子 美吉姆总部办公室改造 杏花径住宅
    • 2014
      高新技术展览馆 慕田峪瓦厂酒店餐厅扩建 美德公园商业项目 淘乐思CBD幼儿园蓝院子 未来城景观设计 F宅
    • 2013
      物流港销售中心 淘乐思国际小学 万科幸福系体验馆 鹰之巢住宅 淘乐思儿童早教机构 田仙峪果园住宅一
    • 2012
      华筑工程设计公司室内 艾涂图儿童美术中心 御贝国际SPA主题会所 田仙峪果园游客中心 国学胡同四合院翻扩建 儿童农庄 宋庄会馆改造
    • 2011
      莲园俱乐部 吴门烟雨 金海岸购物广场 田仙峪果园联排住宿 慕田峪瓦厂酒店扩建
    • 2010
      淘乐思果园幼儿园红院子 鲩子湖城市综合体 红石画廊 鄂尔多斯 20+10
    • 2009
      凤凰山峰顶建筑 白米仓胡同四合院改造
    • 2008
      世博会万科馆 平台上的别墅 深圳市档案中心 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
    • 2007
      西四新北街概念设计 车场上的城市 零柒大声展
    • 2006
      通州物流基地办公楼 淘乐思幼儿园 当代园
    • 2005
      通州规划局办公楼改造 高新区企业城规划
  • 器物图形
    • 2013
      莲园长凳 骑士烟灰缸 莲园V房客户端界面
  • 写作翻译
    • 2019
      乡村建筑遗产与再利用
    • 2014
      建筑师在做什么
    • 2013
      长城脚下的瓦厂 消隐的街角
    • 2012
      建筑奖的时间维度 未竟中国
    • 2011
      勒 • 柯布西耶的细部设计
    • 2010
      CCTV 之歌
    • 2009
      似非而是的对称:导读 似非而是的对称 中国当代建筑关键词 建筑的孤寂 场所的低语
    • 2008
      中国建造的现实感 山亭夏日 我的建筑教育 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
    • 2007
      貌似神离的“复制”
    • 2006
      灰色的天空
    • 2003
      都市漫游 一一宅
    • 2002
      赞美物质 空间概念设计
  • 空间概念设计

    钟文凯

    这组概念设计[1]通过运用多种工作媒质进行一系列关于空间的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方案。每一种媒质不仅是表达设计成果的工具,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思考过程。

    1. 把空间构筑为实体(木制模型)

    一组没有明确功能的地下空间序列:地下空间以减法“挖”出,四周的泥土提供了“现成的”空间围合物质,无需进一步去定义,因而保持了空间的单纯性与抽象性。用木块把空间构筑为实体,颠倒了通常的虚和实之间的图底关系:围合空间的各种构件被“省略”为看不见的“负”元素;原来难以捉摸、神秘莫测的虚空则获得了具体的形象,成为首要的设计因素和能被直接观察的对象。通过这种构思方法创造的空间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几何形状,而不是建筑实体的残余。罗马万神庙穹顶下的空间,或者伊东丰雄的“U宅”室内,在概念上都可以被理解为具有某种“实体”性质的空间。

    不难想象,这些“凝固”的,或者说是被“捕获”的空间依然有可能选择其它更为“自由”的个体形状,而不必受笛卡尔直角坐标体系的制约。而我更感兴趣的却是空间的关系,而不是单个空间的特殊造型。除了主要空间的直接相连或交错组合以外,一系列具有不同形态和尺度的垂直交通元素“见缝插针”地穿插在实体与虚空之间,建立起另一个层次上的空间联系。
  • 2. 空间的还原(石膏浇模)

    用上述“空间 - 实体”为模具进行石膏浇模,理论上在拆除模具后自然会还原出前一阶段所设想的空间的本来面目,就像对照相的底片进行显影。因为“空间 - 实体”复杂的几何关系,实际的浇模过程必须分步完成,同时需要考虑石膏流质的稀释度,浇模的时机,模具的强度和密闭性,石膏凝固时的散热,模具的拆除等多个技术环节,原理上和现浇混凝土大同小异。浇模的思考方法在概念上首先也是要先围合一个“空间”,然后再利用流质的拓扑变形和热力学特性去填充这个空间。除了石膏和混凝土以外,浇模的媒质还可能是腊、树脂、玻璃、金属等等,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雕塑创作和现代铸造工艺。可惜我的试验并不成功,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 3. 三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翻译(铅笔渲染)

    以投影几何学为基础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更清晰地表达了前面所建立的空间以及虚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系列垂直交通元素是在挖出主要地下空间之后所剩下的Poché[2]里经过“二次挖掘”形成的;楼梯的形式及其与主要空间的关系由Poché的厚薄所决定。

    铅笔渲染是一种传统的表现媒介,通过对光影的描绘来刻画空间的层次与关系。更具体地说,铅笔所触及的纸面成为“影” ,留空的地方成为“光”——在铅笔画里,“影”是直接的工作对象,“影”定义了光,与现实中先有光再有影的自然规律刚好相反。铅笔画的这个表现过程与通过对实体(影)的塑造来定义空间(光)在概念上是共通的——当然光影的微妙变化所创造的“灰色”空间层次要比简单的虚实对比远更丰富。铅笔渲染使用的是无数细小的笔触,工作进程缓慢,犹如真正的手工劳作。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细小的笔触把空间“分解”为无数的小点,暗示着即使是有限的空间也可能蕴含着无穷变化的潜力。
  • 4. 空间的围合(线框轴测)

    把地下空间提升到地面,同时考虑屋顶、墙面、楼板等空间围合元素。轴测图可以被看成是把构筑透视图的“视觉金字塔”的顶点拉到无限远处,从而消除了上下、左右、前后等主观概念的区分——这种“客观性”使轴测图成为从早期现代主义(如格罗匹乌斯)到“纽约五”(New York Five)等先锋派建筑师所偏爱的设计和表现工具。

    用AutoCAD绘制的“透明”线框图(Wire-frame)通过“颜色”的区分来控制最后输出的线型粗细,以强调不同的建筑元素。有趣的是,这组轴测图实际上并非通过计算机建模后生成,而是“画”在AutoCAD“图纸空间”(Paper Space)里貌似三维的的二维线条。严格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实是一种介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工作媒介:尽管建模的操作过程似乎发生在虚拟的三维空间里,但屏幕上所反馈的依然是二维的图像。在线框构筑的“模型空间”(Model Space)里,实体和空间一样是“透明”的;传统的虚实、内外、远近、轻重等概念已经不复存在。定义——或者说“围合”——空间的也不再是实体,而是抽象的线网,空间无处不在地漫延。这样的设计界面正在迅速地更新着我们想象空间的思维模式。
  • 以上四个练习跳跃性地触及到从非常古老到目前仍在发展的几种关于空间的表现和构思方法。在引入了自选的建筑基地和任务书内容以后,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被进一步带到了深入设计的过程中,一组抽象的空间序列也逐步发展为一个具体的建筑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剖面图上的空间组织关系最后成为了推动方案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决定了设计模型的表现形式。

    注释:
    [1] 这组习作完成于1993年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本科三年级设计课,指导老师为张永和。
    [2] Poché:原指建筑图中的涂黑部分,这里引伸为空间之外剩余的建筑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