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脚下的瓦厂
钟文凯
瓦厂座落在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北沟村边上,曾是北京怀柔区唯一一处生产琉璃瓦的作坊,如今已成为一家倡导生态旅游的乡村精品酒店。我第一次参观是在2010年初的一个雪天,当时瓦厂的初期改造和加建已基本完成,但尚未开始营业,既是主人又是设计师的萨洋先生兴奋地向我讲述瓦厂的历史和再生过程。记忆犹新的是,白雪覆盖在老房子的屋顶上,色彩亮丽的琉璃瓦从周边的屋脊和屋檐处露出来,在周围一片以长城为背景的苍茫的乡野景色中显得熠熠生辉。
那天的交流也开启了我们与萨洋设计合作的一系列项目,其中包括已经完成的瓦厂二期客房和员工宿舍的扩建。三年多来,我在不同季节、由于不同原因多次来访,有时是作为休闲度假的客人,有时是作为建筑设计的参与者,使我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和了解瓦厂以及周围这片风景优美的乡村环境。
建筑师萨洋
萨洋是Jim Spear的中文名字,他早在1986年就移居到了北京,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爬慕田峪长城的萨洋和一位向他兜售旅游纪
图1. 长城脚下的瓦厂 - 念品的村民闲聊起来。他很羡慕这位村民,每天都能呼吸新鲜的空气,看见蓝天、山岳和长城的景色。结果,他没有买这位村民手里的明信片,而是把他家闲置的房子长租了下来,经改造后成了自己的周末住宅。2005年,年满五十的萨洋对忙碌紧张的商务工作感到厌倦,于是从公司辞职,把家搬到慕田峪村来定居。这一决定不仅成为了他在事业上新的起点,也使这位从未受过任何正规训练的“建筑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
自从修缮后的慕田峪长城在1986年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旅游风景区以来,临近几个村庄的居民变得比以前富裕了,但也有不少年轻人搬到了怀柔城区去居住,留下一些空置的房子。这些村舍属于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依据地形的高低起伏生成了长城脚下的村落。每户都有一个院子,外墙用砖石砌筑,瓦屋顶以木结构支撑。在过去的几年里,萨洋通过与房主商定长期租约的方式,先后设计、改造了不下三十处这样的院子,其中包括他和合伙人共同经营、由一所弃用的小学改成的“小园餐厅”。有些院子成为了住在北京的城里人的周末住宅,有些则成为了对游客出租的度假屋。这些项目的投入、建造和经营给当地经济注入了外来的资金,也给村民们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在所有的改造项目中,萨洋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不拆老房子,不管它原来有多旧有多破。老房子的安全舒适性通过结构加固、更换门窗、安装现代化设备等手段得以改善;加建部分没有去刻意模仿传统的地方风格,但却保持合宜的尺度,尽可能采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更为难得的是,萨洋的设计在关注功能使用和建造成本的同时,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使建筑与地形环境相结合,建立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从不同方向引入戏剧性的光线,打开朝向(长城)景观的视野。
图2. 总平面图 - 瓦厂改造
瓦厂建于1960年代文革时期,主要生产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琉璃瓦,原属北沟村集体所有,从1990年代开始由私人承包。当萨洋的妻子唐亮在2006年发现这一项目时,基地上一片狼藉,老板雇佣一批来自四川的民工,仍在使用烧煤和烧柴的落后技术,每次烧窑时都会从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但烧出来的琉璃瓦却相当漂亮。[1]
1. 接待
2. 影音室
3. 门房
4. 会议室
5. 水疗
6. 莲花池
7. 瑜伽平台
8. 菜地
9. 花架长廊
10. 一期客房
11. 二期客房
12. 主席套间
13. 卧佛间
14. 员工宿舍
15. 库房
- 萨洋决定保留基地上三栋红砖砌筑的建筑物:南侧一排九个砖窑,各顶着两根烟囱;北侧的员工宿舍,五开间传统瓦屋顶建筑;西侧的办公室兼展厅,不多见的四开间建筑,屋顶上披着金黄、翠绿、碧蓝三色琉璃瓦——一目了然的瓦厂实物招牌。这些房子当时已相当破旧,并不具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历史保护价值,却已成为不可复制的乡村风物,记录了一个北沟村的故事、一段关于物质生产的历史,等待着将来的访客去重新发现。
砖窑的墙壁厚达一米,拱顶结构,拱门开在南侧。改造时南墙以砖柱从外部加固,其中七间窑室的北墙掏出新的门洞,开向北边加建的拱廊。拱廊由一系列砖拱结构的侧墙组成,同时对原有墙体起到横向支撑的作用,上方以灰色彩钢板遮盖,在砖窑与西侧建筑之间加宽为四面通达的凉廊,形成客人从东门进入瓦厂后的主要空间序列。
东边五间烧柴的窑室较小,原用于上釉后琉璃瓦成品的烧制,现改为接待及服务用房;西边四间烧煤的窑室稍大,原用于琉璃瓦土坯的烧制,分别改作男女卫生间、影音室、棋牌室。这些小空间被厚重的墙体包裹着,光线幽暗,尺度亲切。窑室内壁和拱顶上曾抹过一层起密封隔热作用的泥土,熏得微黑,不少地方已经剥落,露出背后刷过白灰的红砖。这些在改建过程中都被小心翼翼地原样保留,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为质感粗糙斑驳的浅浮雕,讲述着一段浴火重生的经历。朝南的拱门改作窗洞,窑顶两个用于探视火候的“窑眼”成为了小天窗,透入些许亮光。
琉璃瓦屋顶的西侧建筑改为“门房”,实际上是客人就餐休息的公共活动室,经凉廊从南山墙上新开的门洞进入。原来的吊天花被拆除,暴露出未经修饰的七檩木屋架,仅以工字钢进行结构加固。红砖墙上的白灰被洗刷干净,窗户换成大扇玻璃,北山墙上打开一左一右两扇小 - 窗,让人能够瞥见远处的长城。“门房”西侧另加出一间带火炉的凹室,下午的阳光从高窗和镶嵌在砖墙上的半透明玻璃砖照射进来,使这个低矮的空间更显得温暖而舒适。
北侧的员工宿舍改作一大一小两间会议室。室内的东西山墙面以红砖加厚,南北墙面及中间隔墙在抹灰后刷成了明黄色,以提高会议室的亮度。加固木屋架的工字钢梁柱与安装照明线路、灯具、投影设备及空调系统的钢管整合在一起,都刷成深灰色,成为嵌套在房屋外壳里的内部结构。屋顶上的木椽子已经腐朽,必须更换。旧瓦片在拆除屋顶时都被一一保留,最后再重新安装回去,包括屋面两端梢垄和边垄上的琉璃瓦和滴水,只在最高处新加一线琉璃瓦正脊,“托起”视野里北面的群山和长城。
三栋原有建筑在改造后与加建的廊道一起围合出瓦厂的中央庭院,成为保存场所记忆的“历史核心”,使扩建后的酒店得以扎根于这片乡土之中。
图3. 砖窑剖面图
图4. 砖窑及廊道
图5. 砖窑室内
图6. 休息室
图7. 会议室
- 琉璃瓦
在《琉璃瓦简说》一文里,梁思成谈到琉璃瓦在中国建筑中的地位:中国建筑的屋顶是“最堂皇,最惹人注目的一部。在较重要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之上,且用釉瓦铺宀瓦,在屋顶构架之重要关节或枢纽上,更用脊条兽吻之类,特加顿挫。其颜色则有金黄碧绿,乃至红蓝黑紫等色,颇富于装饰性,且坚强耐久。除屋顶外,如门窗墙壁,以至影壁牌楼等等,亦常用琉璃建造。琉璃瓦之施用,遂成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 [2]
在租下瓦厂的同时,萨洋也买下了堆积在场地内的所有库存琉璃瓦,其中大部分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次品,脊兽、筒瓦、板瓦、滴水等部件一应俱全。这些色泽鲜艳的瓦片成为了他手中的颜料,被洒入到新旧建筑以及庭院景观中去,给这个乡村酒店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个性。就连被遗弃的窑具——烧窑过程中被滴落的釉料浸透的垫板——也都变废为宝,拼出每间客房入口一侧的“壁画”,上面还残留着密密麻麻的“支烧”[3]。而本应高踞于殿堂之上的琉璃瓦则放下身价,以各种方式重新组合,又或者化整为零,交由工匠现场发挥,变成可近距离触摸的墙面、踩在脚底的铺地、笔画稚拙的标识字体、墙边桌面的饰物,让人不知不觉意识到琉璃瓦的色彩与田园景物里的天空、泥土、树木、花果竟是如此的和谐。
琉璃瓦几乎随处可见,唯独没有出现在加建房屋的屋顶上。毕竟,这不是冠冕堂皇的宫殿庙宇,而是希望融入到周围环境的乡郊客栈。加建的屋顶甚至不用传统的灰瓦,而一律采用当代城乡的临时建筑上最经济最常见的材料——夹芯彩钢板,只是在颜色上选择了与瓦片相近的灰色。其它的建筑和景观元素,如红砖墙、钢管结构、水泥窗台、黑石板铺地、毛石花池、碎石路面、木家具、透明/半透明/镜面玻璃以及玻璃砖等等,无一不是采用最普通易得
- 的乡村建材,而且都呈现出材质的天然本性和当地工匠的手工痕迹。
在所有的琉璃瓦应用中,最动人的细节出现在庭院里的花架长廊上。琉璃瓦在此又回到了属于它的位置——二十一垄接成人字形的筒瓦被细长的钢架轻轻地举在空中,如同屋顶被分解拉伸了一样,不再显得尊贵厚重,也无需承担遮风挡雨的功能。但这仅仅是一道装饰性的景观吗? 抑或是抽象的建筑?
图8. 花架长廊
图9. 水疗 - 仰望长城
瓦厂的加建环绕在原有建筑的北、西、南三面,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期分成三排的十六间客房;扩展到北边的园地,里面有SPA设施及瑜伽平台、莲花池、菜地、花架长廊等景观元素;我们参与设计的员工宿舍及二期客房扩建。另外,萨洋还计划近期在剩余的空地上加建厨房和餐厅。
如果我们去走访一下附近的村庄,不难发现村里几乎所有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所有的房子都坐北朝南。北面的群山形成了抵御冬季寒风的天然屏障,每户都把房子建在自家用地的北侧,把院门开向南面的胡同,留下向阳的院子种植瓜果蔬菜。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处所养成的习惯,传统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没有谁想到有必要打开一扇朝北的窗户,能在户内也看见那近在咫尺的长城。对于世世代代在此生活劳作的村民来说,或许长城早已经植入了他们的潜意识——长城就在那里。
在瓦厂加建项目中,长城的视野却成为了最重要的景观资源。所有的客房都坐南朝北,南低北高的单坡屋顶和北墙上通高的玻璃门窗毫无疑问地把人的眼睛引向长城。为了获得更好的视线,一期三排客房的地坪从北向南逐级升高,房间内则是完全开敞的空间,卫生间、淋浴区与双人床之间仅以矮墙相隔,从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可能错过窗外群山和长城的全景画面。
图10. 一期客房
图11. 一期客房室内
图12. 二期客房:廊道及庭院 - 二期扩建的客房位于南侧地势较低的剩余用地,夹在一期客房和用地边缘的员工宿舍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包括七个双床房间、“卧佛间”以及带起居室、厨房和壁炉的“主席套间”。“卧佛间”得名于西边一座侧影酷似躺卧人脸的卧佛山,“主席套间”则遥指慕田峪长城山顶上用石头堆出的“忠于毛主席”五个大字。客房经由独立的小院进入,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使得房间的北立面仍然可以完全开敞,人的视线越过院墙和前排客房的屋顶,甚至在最南侧的卫生间内也能看见长城的风景。小院的外墙曲折有致,与紧贴北侧石墙的廊道之间形成宽窄变化的外部庭院。沿着连廊一路走来,颇有点南方园林里曲径通幽的味道,眼前是低处的水石花草,抬头还可以从院内玻璃墙高处的反射中看到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连廊尽端是独处一隅的“卧佛间”,和“主席套间”共享一个较为宽敞的庭院,朝西的窗外是山坡下的一片栗园和远处的卧佛山。
仰望长城的视线使瓦厂与它所在的环境建立起另一层联系。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对长城如此着迷,以至于百看而不厌? 当我们仰望长城时,我们看到的是明信片一般的风景,还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延绵不断的长城在群山中蜿蜒起伏,历史与现实、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那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长城留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遗产,可以成为被珍惜和合理利用的资源,就像一栋老房子、一片琉璃瓦。
[本文发表于《时代建筑》2013/03 (总第131期),“历史建筑的价值再现与再生设计”专辑,p86-91。图1,图4-图11由Robert McLeod拍摄,版权归慕田峪小园餐厅(北京)有限公司所有;图12由钟文凯拍摄;图纸由在场建筑提供。]
- 注释:
[1] 慕田峪瓦厂网站:http://www.brickyardatmutianyu.com/history.html
[2] 梁思成. 琉璃瓦简说[A]. 梁思成全集(第六卷)[C].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25.
[3] 为防止琉璃瓦底部被粘住或被窑底砂尘污染,需用窑具把坯件托起,称为支烧。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慕田峪瓦厂改扩建
项目地点: 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
项目功能: 酒店、会议、水疗
建筑面积: 310平方米(改建),2,230平方米(扩建)
建成时间: 一期改建和加建 / 2010年,二期扩建 / 2012年
项目建筑师: 萨洋
二期扩建合作团队: 在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