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在场成员
    • 最新动态
    • 工作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计作品
    • 2024
      东方红幼儿园主入口改造 南方学院附小综合改造 II
    • 2023
      艾儿思幼稚园 金河湾园 南方学院附小 综合改造 I 南方学院附中艺术楼改造 北京大学燕南园茶室
    • 2022
      东方红幼儿园 景观设计 合美湖山园 景观设计 烂缦胡同 82号共生院 艾儿思幼稚园 常青园 龙眼树下的院子
    • 2021
      艾儿思幼稚园 西湖园 百善云计算中心 融融奥森 研学基地
    • 2020
      合美紫龙府园 建筑景观 艾儿思幼稚园 梅溪湖园 艾儿思集团总部 室内空间 东城四合院改造 延庆乡间居所
    • 2019
      霄云路八号儿童馆 艾儿思幼稚园渔人码头园 艾儿思幼稚园 苹果园 艾儿思幼稚园 海上海园 蒂美优儿童舞蹈中心 园上园 乡村民宿
    • 2018
      若蔻亲子餐厅 群星城 艾儿思幼稚园 光谷园 若蔻亲子餐厅 宜家荟聚 香溪 胡家坪遗产村落 度假南山 乌鲁木齐 百仕成办公室改造 丁香舍住宅
    • 2017
      合生霄云路八号 幼儿园 在场建筑 工作室空间设计 百里乡居二期院落改造 沙井胡同四合院改造 西店记忆-II
    • 2016
      艾儿思幼稚园 后湖园 西店记忆-I 百里乡居 大石窑客栈 罗汉石村院落改造
    • 2015
      万科 V咖啡 西安 云层办公楼 儿童岛 御贝将府幼儿园-绿院子 美吉姆总部办公室改造 杏花径住宅
    • 2014
      高新技术展览馆 慕田峪瓦厂酒店餐厅扩建 美德公园商业项目 淘乐思CBD幼儿园蓝院子 未来城景观设计 F宅
    • 2013
      物流港销售中心 淘乐思国际小学 万科幸福系体验馆 鹰之巢住宅 淘乐思儿童早教机构 田仙峪果园住宅一
    • 2012
      华筑工程设计公司室内 艾涂图儿童美术中心 御贝国际SPA主题会所 田仙峪果园游客中心 国学胡同四合院翻扩建 儿童农庄 宋庄会馆改造
    • 2011
      莲园俱乐部 吴门烟雨 金海岸购物广场 田仙峪果园联排住宿 慕田峪瓦厂酒店扩建
    • 2010
      淘乐思果园幼儿园红院子 鲩子湖城市综合体 红石画廊 鄂尔多斯 20+10
    • 2009
      凤凰山峰顶建筑 白米仓胡同四合院改造
    • 2008
      世博会万科馆 平台上的别墅 深圳市档案中心 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
    • 2007
      西四新北街概念设计 车场上的城市 零柒大声展
    • 2006
      通州物流基地办公楼 淘乐思幼儿园 当代园
    • 2005
      通州规划局办公楼改造 高新区企业城规划
  • 器物图形
    • 2013
      莲园长凳 骑士烟灰缸 莲园V房客户端界面
  • 写作翻译
    • 2019
      乡村建筑遗产与再利用
    • 2014
      建筑师在做什么
    • 2013
      长城脚下的瓦厂 消隐的街角
    • 2012
      建筑奖的时间维度 未竟中国
    • 2011
      勒 • 柯布西耶的细部设计
    • 2010
      CCTV 之歌
    • 2009
      似非而是的对称:导读 似非而是的对称 中国当代建筑关键词 建筑的孤寂 场所的低语
    • 2008
      中国建造的现实感 山亭夏日 我的建筑教育 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
    • 2007
      貌似神离的“复制”
    • 2006
      灰色的天空
    • 2003
      都市漫游 一一宅
    • 2002
      赞美物质 空间概念设计
  • 山亭夏日

    刘宏伟

    这个精巧的构造建在日本Kumamura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图1],极为纯粹的材料构成弱化了“建筑构造”特征,使我们得以毫无阻碍地就被那样一种空间、色彩以及触觉(即使并未亲手触及)所感染,令人忆起童年时代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几乎所有的功能性都没有用特定场所、特定器物的方式来实现,而是以纯朴原始的姿态静候着人的赋予,就像我们在古代洞穴中看到的那样。将它称为旅者的庇护所,也许更加传神。

    内部空间明显是以一种在实体内雕凿的概念被“挖”出来的,而不是像通常的建造方式那样围合而成,所以建筑物基本构件的特征也消失了[图2]。单纯的实木材质进一步抹杀了空间中对地板、墙壁、天花的划分,所以内部空间在向度上不会感到明显的差别,完全可以翻转甚至颠倒过来。内部空间具有高度的纯粹性,加之木质与阳光的结合所产生的优美色调,自然而然地使空间与置身其中的人的心灵更加亲近。

    空间的内向性非常强烈,洞口部分与实体部分相比占的比重很少。虽然基地处于很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建筑师并没有采用玻璃盒子式的直白方式去接触自然。那种从“实体”营造出来的凝视自然多了一份专注。木质实体的厚度使心灵与自然之间存在了一个心理距离,与一道单薄的玻璃墙相比,这个距离反而拉近了人与自然,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对话[图3]。实体局

    图1, 2, 3
  • 部缺失所形成的不规则洞口成为了空间内外联系的通道。自然景色渗透进来,消除了内部空间的封闭感,阳光所投射出来的光影为内部空间增添了多姿多彩的变化。这些不规则的洞口把实体表现得似乎可以呼吸。洞口用折片状的玻璃封闭起来(很可能是有机玻璃),极其简练的交接,没有窗框,仅用很小的卡子来固定[图4]。所以一方面这种无框的交接使洞口看起来更加通透,保持了建筑视觉的抽象性;另一方面,折片的设计产生了活跃的折射反射效果,与实木的厚重感形成了很好的平衡。从人眼的视角来看,向天空倾斜的片由于反射天空特别明亮,有的却又处于木方的阴影中;向地面倾斜的片则反射出丰富的基地环境,看上去比较暗和透明。它们相互间隔产出了生动的跳跃感。垂直地去看折片的水平条带与木方的水平宽度是相同的,保持了木方构件形成的尺度感,避免了一大片平面玻璃与木方构件的反差。室内空间的通风状况从照片上难以判断,如果折片玻璃是完全不开启的,那么所谓的“呼吸”仅仅是视觉上的,那将会非常令人惋惜。唯一的外门是金属的(实木与透明玻璃之外的第三种材料),平面上旋转了一个角度,明显是为了与折片玻璃的设计保持一致性,看上去也仍然是嵌在木质实体中,但是由于缺失了反射折射的效果,对于之前折片玻璃与木质实体所形成的关系的统一性还是有所影响[图5]。而且门与它旁边折片玻璃的旋转轴向不一致,看上去显得有些生硬。不规则洞口的大小疏密在四个方向有所不同,对基地环境作出了敏感的回应。其中门开在朝向山体一侧,另外一侧朝向视野开阔的山谷,开出来一个大的洞口,从内部的视野来看似乎还可以再狭窄一些[图6];另外两侧朝向山坡茂盛的树林,在其中一边和一栋相邻的房子靠得相当近。这两面的实体洞口比较多,但是尺寸比较小,实体和洞口摄入的自然景观很好地混合起来,并且得以回避掉一些不理想的视野。


    图4, 5, 6
  • 木质的材料性被利用得非常充分,木质比任何其它的单一材料都更适合于在这里的使用方式。木质本身具有的抵抗压力、拉力(抗弯)的材料性能在这里都得到了发挥,而无需借助额外的受力结构,看上去实体本身就是它的结构系统。不同长度350x350截面的木方作为基本的构造材料,以堆砌、拉结的方式构筑在一起。当然实际上,木方构件借助了隐藏于内部的金属构件结合起来,因此才能够按照空间形状的需要来构筑,从而在视觉经验上造成了一种无重力的感觉[图7]。木质天然的阻热、防水(经过处理)、密闭性能使木质实体不必借助其它材料的辅助,例如额外的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及保护层、完成面,就可以营造出比较舒适的空间[图8]。木质本身就颜色、纹理、触感而言无疑是天然材质中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的材料。木材的肌理特别丰富、自然而有弹性,使得这样一个由单一材料构成的狭小空间并没有明显的单调感。

    木质实体与内部空间的虚实关系虽然单纯,但形态很复杂,从而也产生了特别丰富的趣味性。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占据并使用它们[图9]。正是因为空间和实体没有明确限定的功能(除了金属水槽以及水龙头暴露了一些现代功能的痕迹),反而可以激发出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它们可以被用作凳子、桌子、床、书架、楼梯、平台… 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去看待,那么这些所谓的“功能”也就立刻消失了,复原回一种无名而抽象的状态,又或是有了其它的使用方式,令人像游戏一般轻松地享受着发现与改变的乐趣[图10]。

    从外部来看,实木方与折片玻璃搭建出一个局部镂空的立方体,直接地搁置在平台上,平台的挡墙由石块砌筑而成。石块与木方都是自然属性鲜明的材料,石块粗砺原始,木方规整细

    图7, 8, 9, 10
  • 腻,配置在一起对比强烈却相得益彰[图11]。木立方体看起来既没有陷入也没有悬离,恰好轻轻地落在地面上,好像没有重量。从较低的视角去看,粗石基座上安静伫立着的木立方体难免令人联想到京都姬路城,与此同时强烈、纯粹的材质感则透出另一层日本式的禅意[图12]。

    随着夜色笼罩下来,周围繁茂的植被变得浓重而幽暗,木色在灯光的映射下愈发温暖,内部复杂的形体被照得充满了光感,或明或暗的色彩从洞口溢出来,相信会感染所有在此刻遇见它的旅者[图13]。当天色完全黑暗下来,木质已经不能显现,只有浓烈的光从那些不规则的洞口迸发而出,变得像岩浆一般炽热,截然不同于白天那种隐居者般平和沉静的状态[图14]。

    这个作品的构思概念其实很简练(虽然内部的形状很复杂),然而随着光线、情景的改变而幻化出来的空间和场景,却有着如此戏剧性的表演,非常令人着迷,像魔方一样,呈现出简单性所孕育出来的复杂性。

    [本文发表于《DOMUS》国际中文版2008/10 (总第26期),p36-41。设计: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Iwan Baan。]




    图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