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亭夏日
刘宏伟
这个精巧的构造建在日本Kumamura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图1],极为纯粹的材料构成弱化了“建筑构造”特征,使我们得以毫无阻碍地就被那样一种空间、色彩以及触觉(即使并未亲手触及)所感染,令人忆起童年时代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几乎所有的功能性都没有用特定场所、特定器物的方式来实现,而是以纯朴原始的姿态静候着人的赋予,就像我们在古代洞穴中看到的那样。将它称为旅者的庇护所,也许更加传神。
内部空间明显是以一种在实体内雕凿的概念被“挖”出来的,而不是像通常的建造方式那样围合而成,所以建筑物基本构件的特征也消失了[图2]。单纯的实木材质进一步抹杀了空间中对地板、墙壁、天花的划分,所以内部空间在向度上不会感到明显的差别,完全可以翻转甚至颠倒过来。内部空间具有高度的纯粹性,加之木质与阳光的结合所产生的优美色调,自然而然地使空间与置身其中的人的心灵更加亲近。
空间的内向性非常强烈,洞口部分与实体部分相比占的比重很少。虽然基地处于很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建筑师并没有采用玻璃盒子式的直白方式去接触自然。那种从“实体”营造出来的凝视自然多了一份专注。木质实体的厚度使心灵与自然之间存在了一个心理距离,与一道单薄的玻璃墙相比,这个距离反而拉近了人与自然,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对话[图3]。实体局
图1, 2, 3 - 部缺失所形成的不规则洞口成为了空间内外联系的通道。自然景色渗透进来,消除了内部空间的封闭感,阳光所投射出来的光影为内部空间增添了多姿多彩的变化。这些不规则的洞口把实体表现得似乎可以呼吸。洞口用折片状的玻璃封闭起来(很可能是有机玻璃),极其简练的交接,没有窗框,仅用很小的卡子来固定[图4]。所以一方面这种无框的交接使洞口看起来更加通透,保持了建筑视觉的抽象性;另一方面,折片的设计产生了活跃的折射反射效果,与实木的厚重感形成了很好的平衡。从人眼的视角来看,向天空倾斜的片由于反射天空特别明亮,有的却又处于木方的阴影中;向地面倾斜的片则反射出丰富的基地环境,看上去比较暗和透明。它们相互间隔产出了生动的跳跃感。垂直地去看折片的水平条带与木方的水平宽度是相同的,保持了木方构件形成的尺度感,避免了一大片平面玻璃与木方构件的反差。室内空间的通风状况从照片上难以判断,如果折片玻璃是完全不开启的,那么所谓的“呼吸”仅仅是视觉上的,那将会非常令人惋惜。唯一的外门是金属的(实木与透明玻璃之外的第三种材料),平面上旋转了一个角度,明显是为了与折片玻璃的设计保持一致性,看上去也仍然是嵌在木质实体中,但是由于缺失了反射折射的效果,对于之前折片玻璃与木质实体所形成的关系的统一性还是有所影响[图5]。而且门与它旁边折片玻璃的旋转轴向不一致,看上去显得有些生硬。不规则洞口的大小疏密在四个方向有所不同,对基地环境作出了敏感的回应。其中门开在朝向山体一侧,另外一侧朝向视野开阔的山谷,开出来一个大的洞口,从内部的视野来看似乎还可以再狭窄一些[图6];另外两侧朝向山坡茂盛的树林,在其中一边和一栋相邻的房子靠得相当近。这两面的实体洞口比较多,但是尺寸比较小,实体和洞口摄入的自然景观很好地混合起来,并且得以回避掉一些不理想的视野。
图4, 5, 6 - 木质的材料性被利用得非常充分,木质比任何其它的单一材料都更适合于在这里的使用方式。木质本身具有的抵抗压力、拉力(抗弯)的材料性能在这里都得到了发挥,而无需借助额外的受力结构,看上去实体本身就是它的结构系统。不同长度350x350截面的木方作为基本的构造材料,以堆砌、拉结的方式构筑在一起。当然实际上,木方构件借助了隐藏于内部的金属构件结合起来,因此才能够按照空间形状的需要来构筑,从而在视觉经验上造成了一种无重力的感觉[图7]。木质天然的阻热、防水(经过处理)、密闭性能使木质实体不必借助其它材料的辅助,例如额外的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及保护层、完成面,就可以营造出比较舒适的空间[图8]。木质本身就颜色、纹理、触感而言无疑是天然材质中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的材料。木材的肌理特别丰富、自然而有弹性,使得这样一个由单一材料构成的狭小空间并没有明显的单调感。
木质实体与内部空间的虚实关系虽然单纯,但形态很复杂,从而也产生了特别丰富的趣味性。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占据并使用它们[图9]。正是因为空间和实体没有明确限定的功能(除了金属水槽以及水龙头暴露了一些现代功能的痕迹),反而可以激发出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它们可以被用作凳子、桌子、床、书架、楼梯、平台… 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去看待,那么这些所谓的“功能”也就立刻消失了,复原回一种无名而抽象的状态,又或是有了其它的使用方式,令人像游戏一般轻松地享受着发现与改变的乐趣[图10]。
从外部来看,实木方与折片玻璃搭建出一个局部镂空的立方体,直接地搁置在平台上,平台的挡墙由石块砌筑而成。石块与木方都是自然属性鲜明的材料,石块粗砺原始,木方规整细
图7, 8, 9, 10 - 腻,配置在一起对比强烈却相得益彰[图11]。木立方体看起来既没有陷入也没有悬离,恰好轻轻地落在地面上,好像没有重量。从较低的视角去看,粗石基座上安静伫立着的木立方体难免令人联想到京都姬路城,与此同时强烈、纯粹的材质感则透出另一层日本式的禅意[图12]。
随着夜色笼罩下来,周围繁茂的植被变得浓重而幽暗,木色在灯光的映射下愈发温暖,内部复杂的形体被照得充满了光感,或明或暗的色彩从洞口溢出来,相信会感染所有在此刻遇见它的旅者[图13]。当天色完全黑暗下来,木质已经不能显现,只有浓烈的光从那些不规则的洞口迸发而出,变得像岩浆一般炽热,截然不同于白天那种隐居者般平和沉静的状态[图14]。
这个作品的构思概念其实很简练(虽然内部的形状很复杂),然而随着光线、情景的改变而幻化出来的空间和场景,却有着如此戏剧性的表演,非常令人着迷,像魔方一样,呈现出简单性所孕育出来的复杂性。
[本文发表于《DOMUS》国际中文版2008/10 (总第26期),p36-41。设计: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Iwan Baan。]
图11, 12, 13, 14